嗜伊紅性腸炎

50歲男性來院就診,主訴兩個月間斷性血便腹瀉,接受大腸鏡診斷後盲腸部與升結腸部位發現多個大腸出血病灶,經病理組織切片確診為嗜伊紅性腸炎。病人接受類固醇治療後得到良好控制。

 

嗜伊紅性腸炎FB

 

 

嗜伊紅性腸炎是一種發炎性疾病,診斷常常會被忽略掉,統計上來說流行率是增加的。他最早在被苗1937年被Kajiser描述紀錄,年齡層從嬰兒至70歲皆可能發生,但高峰大約是3050。隨著對此疾病的瞭解,被分類成三個亞型黏膜型(mucosal)肌肉型(muscular)漿膜型(serosal)

 

黏膜型是最常見的,大約佔60%病患,引起腹痛、噁心嘔吐、消化不良、腹瀉、吸收不良及低蛋白、貧血、體重減輕蛋白流失腸炎。若有血便,暗示致病位置在大腸

 

肌肉型約占30%,主要造成腸壁增厚、腸阻塞或是腸絞痛及嘔吐

 

漿膜型最罕見,他可能會刺激腹膜,造成嗜伊紅性腹水,嗜伊紅性白血球增多症,甚至腸穿孔

 

如何造成嗜伊紅性腸炎的原因仍未完全清楚,可能的原因是對過敏原產生過敏 45%63%的病人會有氣喘、過敏性鼻炎、紅斑性狼瘡,免疫失調可能是其主要原因。最後,環境因素如寄生蟲感染,藥物誘發也被認為是致病的重要成因。

 

1990年,學者Talley 即發表三個診斷嗜伊紅性腸炎的條件:出現腸胃症狀,病理組織有嗜伊紅性白血球在腸道的浸潤,在排除其他疾病成因後在腹水內有多的嗜伊紅性白血球。

 

但以上診斷條件隨後不斷修正後,現在病人的過去病史及詳細理學檢查相形重要,血液檢驗和內視鏡影像檢查也提供了非常重要證據。血液檢驗可以嗜伊紅性白血球數量來衡量疾病嚴重度,亦有低白蛋白貧血IgE>100IU/ml也可在2/3 病人上看到。

 

內視鏡檢查可看到多個斑塊的出血病灶,且須執行至少5~6塊切片來做病理的驗證。超音波和腹部電腦斷層可看到腹水並排除相似的鑑別診斷。

 

確定問題後,有多種治療可以選擇,如:飲食習慣調節、類固醇治療、白三烯接受器拮抗劑、肥大細胞穩定劑、免疫調節劑及生物製劑,皆可得到不錯的改善。

 

除非病人有高的嗜伊紅性白血球被檢查出來,嗜伊紅性腸炎也常臨床醫師忽略掉,其症狀亦常常可和其他胃腸疾病混淆。在臨床診斷未明時,就需要結合上述各種診斷方法,才不會遺漏此較罕見診斷疾病,找出病人長期血便及腹瀉的答案。

 

九大自由診所鄭智尹醫師提供

 

@圖片素描處理參考原始醫學專業圖片,請點此連結部落格@

 

九大消化系專科聯盟  胃腸肝膽疾病的專家

 

楠梓總院 九大聯合診所 建楠路215號 (07)3531510

 

鳳山分院 九大五甲診所 五甲二路348號 (07)7276789

 

左營分院 九大自由診所 自由三路410號 (07)3591963

 

三民分院 九大九如診所 九如二路331號 (07)3210999

 

(點選診所連結各分院門診與醫師簡介)

 

@ 索取各分院最新門診表 @

 

https://line.me/R/ti/p/%40pei8780i